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陕西武功县国土局向黑砖厂收资源费

本报咸阳讯 武功县数十家没有取得国土部门手续的砖厂,被县国土局收取了资源管理费,而国土部门给部分砖厂出具的竟是白条。对于此事,该局办公室主任称收费是为了促使砖厂办合法手续。
近日在某网站论坛上出现一则帖子,称武功县某土地所收取无证砖厂资源管理费2000元,并且开具的是白条,没有任何公章。落款人是武功县国土资源局苏坊土地资源所副所长张某,时间是今年6月2日。
10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武功县国土资源局采访,该局办公室刘主任告诉记者,他们看到了网上的这则帖子,帖子上所说的收条的确是苏坊资源所副所长张某开的,钱也是他们收的。"这是公职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刘主任称,为了加强票据管理,他们采用了由局票务股集中开票的方式,先由基层土地所给企业打收费条,等企业将应缴纳的矿产资源费缴纳完后再到财务股换开正式票据。今年10月8日,他们已将这张白条收回,并换开了正式票据。
记者询问为什么6月2日打的白条到10月份在网上曝光后才开具了正式票据,对此,刘主任称本来想等这个砖厂将所有的矿产资源费全部交齐才换开正式票据,后来由于网上有人关注此事,因此换开了正式票据。同时,刘主任坦言这家砖厂没有合法的土地手续,砖厂始建于1985年,是村办企业,2002年以后由国土资源局监管,2007年,县国土局加强了对这类企业的监管,要求企业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费,办理合法的国土手续,规范操作。至于为何直到现在砖厂仍没有办理合法的国土手续,刘主任将原因归结为企业的不配合。对于这类企业,刘主任表示应该勒令停止生产。
据刘主任讲,武功有80余家砖厂,其中大多没有合法的土地手续,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国土局向这些企业收取矿产资源费也是为了促使他们办理合法手续。"据悉,县国土局向这些未取得土地手续的企业每年都要收取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矿产资源费,而具体的数额,由于国土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不在,记者也无法得知。对于此事,本报将继续关注。

内蒙古逾百名牲畜检疫员疑因工作感染传染病

已经快6个月了,马志强只要一用力,还是会感到腰和关节疼得厉害。"没再去看病了,医生说得了这病半年里去查都没什么用。现在就只是喝药。虽然伤肝、伤肾,但也要喝。"马志强得的病,是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
2004年,在"非典"过后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里,布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炭疽等传染病一起被国家列为乙类传染病。与其他的乙类传染病不同,布病由于曾一度被控制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然而,淡忘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随着一次对羊进行采血检疫的工作,今年春天,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一些检疫员们却因布病而烦恼。
"据我所知,今年3月,乌兰察布市大规模开展对羊的检疫工作,各个旗县都差不多同时进行。主要的目的是要给羊检疫布病病菌,具体的做法就是采血化验。"马志强说。从3月底开始,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畜牧局下属的麦胡图畜牧站从事了3年多防疫工作的马志强也开始从羊身上采血化验。"每天的工作量特别大,中午连饭都顾不上吃。上面让我们尽快完成采血,要快点查。"马志强说。
据马志强介绍,乌兰察布市全市的畜牧局都从今年春季开始对羊进行采血防疫。而在凉城县,从麦胡图镇到勇兴镇、三苏木镇、岱海镇等地的防疫站,防疫员们通常以4~6人组成的小组为单位,每天要给200~400头羊完成采血化验的工作。
但在4月,不少防疫员出现了腰疼、腿疼、关节不适、头晕等症状,凉城县畜牧局开始安排他们做传染病检测。"刚开始检测的时候就发现了几个感染布鲁氏病的,没过一个月又组织我们检测,到第二次我们基本上都确认被感染了。"马志强说。
资料显示,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传染方式主要是动物传染给人,人和人之间、人向动物一般不传染。布病是公认的危害最为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之一,人感染布病病例几乎全部由布病阳性动物所致,感染后反复发作,严重时甚至影响生殖能力,伤痛将伴随终身。
向中国青年报反映自己由于工作原因感染布病的防疫员不止马志强一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防疫员称,其所在的察哈尔右翼后旗某镇的畜牧站里,7个防疫员全部得病。"我们后旗一共70多个防疫员,得病的就有30多个。"
参加了防疫工作的凉城县某镇畜牧站站长张利明自己也得了病。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全市各个畜牧局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情况。"我们这个站近20人中,有大约14人得病了。有些是参加这次防疫得病的,也有之前就得病在这次的体检中检查出来的。"
为治疗布病四处奔走的马志强发现,凉城县畜牧局下属各畜牧站"有不少人都和我一样感染上了布病"。而整个乌兰察布市,包括集宁区、华德县、商都县、兴和县等在内的所有旗县都有相似的情况。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仅集宁区、化德县以及凉城县的厂汉营镇和勇兴镇等地防疫员反映,在2011年年初感染布病的就已超过百人。
马志强称,在他印象中,以前并没有防疫员大规模感染布病的情况,那么这次防疫员们是如何染病的?
马志强认为,防疫员们染病是因为此次对布病的采血化验"史无前例"。
"在我印象中,此前都没有对牛羊布病进行过检测,也就是近两年开始让我们给羊打疫苗。"马志强说。
布病患者里,有些是像马志强那样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在畜牧系统当中已经工作了30多年的老兽医。"我在畜牧局已经工作35年了,以前只是预防口蹄疫,近三四年才有布病的疫苗,采血工作更是从来没有进行过,今年是第一次。要直接采血,这次防疫工作的风险比以前大很多。"
而且对于不少防疫员而言,这次采血工作的防护措施只能用"简陋"二字来形容。"没有防护服,只是发了一套迷彩服,有些还带补丁。有发一次性的手套和口罩,可是每天就只有一个,有时候采血把手套划破了,还是只能继续用。"凉城县厂汉营62岁的防疫员范安麦回忆说。
为核实情况,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乌兰察布市畜牧局分管防疫的孟科长,"我们听说今年春天我们乌兰察布市对羊进行了采血的防疫工作,不少防疫员得了布病,是不是有这个事情?"
"没有,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其他人知道不知道。"孟科长说。
"有没有其他的负责防疫的工作人员?"
"有我也不告诉你。我这里没有,有我也不会跟你说,这是机密。"
"那么今年春天对羊的采血检疫工作是不是进行过?"
"我们这里有没有过无所谓,关键这都是机密。"
但记者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即马志强工作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那里却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在4、5月的时候,是不是有不少人得了布病?特别是防疫员?"
"哎呀,不少人,一共一百多点。"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提问,疾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不无担忧地说。
去年9月,卫生部部长陈竺曾介绍,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共报告布病病例16551例,占全国报告病例数的46%,是我国布病的主要流行区,内蒙古防治布病的工作在全国举足轻重。
为此,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卫生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商定,共同启动联合防治工作。根据卫生部网站公布的信息,在这个联合防治项目下,力争到2012年底,以旗县为单位,急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发现率、规范治疗率和治愈率均达到70%以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人间布病疫情严重流行。由于采取一系列措施到八九十年代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以下简称鼠布基地)的相关专家说,"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人间布病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
资料显示,2006年4月,卫生部和农业部组织卫生部布病专家咨询组部分委员和农业部从事动物疫病防治的专家到辽宁锦州、吉林松原、内蒙古乌兰察布、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进行调查,并完成了调研报告。报告显示,疫区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而新发病人和暴发点都有增多。
资料显示,1992年布病发病数仅为219例。记者登录卫生部网站发现,2010年的发病数为33772例,是1992年的154倍。
中国农业大学吴清民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布病发病情况较为严重。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全国2005年家畜布病疫点351个,2006年迅速达到1178个。而卫生部的相关数据显示,连续多年新发病例3万多人,且患病人员波及职业及非职业人群,提示动物性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吴清民介绍,现在感染大部分都是职业人群,但也存在学生、老人、孩子感染的情况。有些情况是直接饮用未经煮沸或巴氏消毒处理的奶产品,或者涮羊肉时食用了未经检疫的羊肉,这些都有可能被感染。
布病从几十年前牧民们最担心的传染病,曾因相关研究者的努力,疫情接近平稳,而近十几年的反弹究竟有何原因?防止布病的关键又在何处?
鼠布基地多年致力于布病研究的专家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布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布氏菌侵入机体后,可引起机体各个系统的病理损害,严重者影响劳动能力,少数患者可导致死亡。家畜患布病常常出现流产、不孕、繁殖成活率低等问题,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吴清民介绍,布病因对人畜健康危害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并造成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恐慌,被列为"B类生物恐怖战剂"和"农业生物恐怖战剂"。
虽然布病的危害很大,但在吴清民看来,有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作支撑,"布病的净化和根除是可以实现的"。
"许多国家不惜成本,历时数十年,先后实现根除目标。"吴清民说,"只是接种疫苗而不扑杀、净化,患畜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疫情难以消除。"
鼠布基地专家认为,社会各界对布病危害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社会公众防范意识淡薄是目前防治布病的不足之处之一。这一点在2006年卫生部组织的多地调研最终形成的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差,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
吴清民同时强调,鉴于我国牛羊基数大、阳性动物比例高的现状,如果照搬发达国家的技术方案,将耗时长、成本高,且难以短期内达到预期目标。
在布病专家看来,防控布病首要的是普及和宣传布病防护知识,增强人畜布病防控意识和技能。根据现有研究,感染布病人群主要是与患畜接触而缺乏自我防护知识人群和动物布病防控一线人员,有效地加强个人防护措施能对布病防治起到关键作用。
"预防控制布病主要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职业人群的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鼠布基地专家说。
在管理层面,他认为,没检测的牲畜交易频繁也是布病传染情况严重的原因之一。缺乏科学的畜牧业快速发展也使得疫情在80年代之后不断回升。
吴清民认为,在国家层面提高布病等重要人畜共患病防控等级有其必要性。"鉴于布病对人和动物健康的严重危害性,发达国家将该病列入净化/根除计划名单,并最终实现根除目标。我国布病流行相当严重,但在防控计划及资金投入方面远远不够。"
他建议,目前在将此类人畜共患病列入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范围之内的同时,也要限制疫区家畜调运、加强疫苗接种和动物引种管理,对疫情加以缓解。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速动物布病新型防控技术产业化进程,解决当前该病净化根除技术瓶颈,才能在短期内消除布病带来的安全隐患。
(文中布病患者皆为化名)

京广铁路K919次列车行驶时车头起火(图)

大河网讯  2011年11月2日凌晨4时23分许,由天津开往汉口的K919次列车行至京广铁路许昌段761公里处,车头部位突然起火,造成京广铁路双向停车。经过铁路部、消防等部门一个多小时紧急处理,将大火扑灭,此次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5时10分许该路段恢复通车。
4时30分左右,记者赶到现场,当地消防部门调集的4部消防车分别停在事故列车的两侧,经现场侦察和询问铁路工作人员得知:着火客车为由北向南行驶,行驶中火车尾部车头副驾驶舱内开始冒烟,火势已成猛烈燃烧阶段,明火加上冒出的浓烟已有一两米高,京广铁路此路段已处于双向停车状态。
所幸与该车头连接的是一节邮政运货车,事故并未造成人员被困,列车车头及相邻工作人员已全部疏散到安全地带,但距离列车顶部约1米左右的高压电线还处于通电状态,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在铁路部门联系供电部门对该路段进行断电处理后,消防官兵在铁路西侧出一支水枪控制火势蔓延,并在铁路东侧出一支水枪于列车第二节车厢顶部,全面压制火势,经过铁路部门和消防部门的共同努力,至5时许大火被成功扑灭。
据悉,上午5时10分左右,京广铁路由南向北方向恢复通行,由北向南方向铁路专用救援车辆到达。此次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原因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中。
main

两部门:航油降价5日内燃油费须下调

昨天,国家发改委、民航局联合发出通知,对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与航空煤油价格联动机制进行调整,规定了5日"时限"。即调整燃油附加费标准时,在航油降价5日内,燃油附加费必须下调;航油涨价5日后(含第5日),燃油附加费方可上涨。调整的前提条件是航油采购成本变化需超过每吨250元。
该通知自2011年11月1日起实行。通知中最受关注的地方在于明确了航空公司具体调整燃油附加标准的时间,即航空公司按综合采购成本变化幅度测算,需要上调燃油附加标准时,应在综合采购成本调整执行5日后(含第5日)出台;降低时,仍应在综合采购成本调整5日内相应下调或停止收取燃油附加。具体调整计收燃油附加标准时间以旅客实际购票日期为准。
"有了具体执行时间,这就避免了所谓燃油附加费'涨快跌慢'的争议。"对此,南航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有多位消费者在网上表示,燃油附加费易涨难跌,"涨价时与航油价格很同步,下调时总往后拖几天"。
今年8月,国产航油的出厂价刚刚上调,国内各航空公司在次日即上调了燃油附加费。9月份,航空公司对中航油的综合采购成本从8月份的7785元/吨降至7670元/吨,降幅为115元/吨,国内航企却"延迟"了5天才发通知下调燃油附加费,很多乘客提出"涨快跌慢"的质疑。
对于联动机制的调整,据民航局方面介绍,此次通知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民航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与航油价格联动机制做了完善,以减轻消费者负担。一是增设燃油附加调整的启动条件。以上一次燃油附加最高标准调整时的水平为基础,国内航空煤油综合采购成本累计变化幅度超过每吨250元时,燃油附加最高标准方可按现行联动机制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这样就减少了调整的频率。"对此,南航相关负责人解释称,很难说对航企是否有利,要看油价的走势,但总频繁调整燃油附加费确实很麻烦,每次都要给乘客解释,还要给机票代理商下发通知。目前,航油是国内航空公司目前最大的成本,约占四成左右。
新机制还规定了对特殊旅客收取燃油附加尾数处理办法。按规定减半计收儿童、革命伤残军人、因公致残的人民警察等特殊旅客群体燃油附加标准时,对不足10元的个位尾数,由现行"四舍五入"取整到10元改为舍去尾数计收。
民航局方面昨日表示,自航空煤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后,国内航空煤油出厂价和综合采购成本固定于每月1日进行调整,影响燃油附加费变化频率明显加快,还可能会出现航空公司在"元旦"、"五一"、"十一"等假期提高燃油附加的情况。完善联动机制后,燃油附加调整频率将有所减少,航空公司上调燃油附加的具体时间将会后延。 本报记者 李媚玲 钟晶晶
分析认为,燃油附加费调整频率将有所减少
民航局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这次完善联动机制后,燃油附加调整频率将有所减少,航空公司上调燃油附加的具体时间将会后延,儿童、革命伤残军人、因公致残的人民警察等特殊旅客群体的收取标准将有所降低,在国际市场油价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总体上有利于减轻消费者负担,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信建投航空分析师李磊认为,燃油附加费调整频率有所减少与当初推出联动机制的初衷并不矛盾,航油出厂价仍然与国际市场接轨,只是传导至消费者这一环节没那么快了。
李磊表示,总体来看,目前燃油附加费的联动机制以及计算公式都没有变化,这一调整仅是微调,即对航空公司提出约束,其主要目的是要减少燃油附加费调整频率,让消费者有缓冲的空间。他也表示,这一调整目前对航空公司的影响并不大。
●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发出通知,规定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与航空煤油综合采购成本实行联动,公布了燃油附加最高标准计算公式,允许航空公司在不超过按公式计算的最高标准范围内自主确定具体标准。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改革了航空煤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航空煤油出厂价和综合采购成本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每月调整一次。
●今年11月,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发出通知,为适应航空煤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变化,保护旅客合法权益,决定自11月1日起进一步完善民航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与航空煤油价格联动机制。

民间掀起空气自测行动

PM2.5指标迟迟未列入国家空气质量体系,民间掀起了热热闹闹的自测行动,如雨后春笋,大有"倒逼"官方发声的趋势。
整个十月,北京几乎面如土色。
一场突如其来的灰霾连绵不绝笼罩京城,没有官方预警,也没有事后解释。美国大使馆自测的空气质量PM2.5指数反复跳上200大关,达到美国国家环保局认定的"非常不健康"、"危险"级别。
尽管美国大使馆小心翼翼在官网解释:"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的",但是每个北京市民都能闻到空气中呛鼻的灰尘味,视野不远处笼罩在灰霾中的高楼如同海市蜃楼。
最近北京环保局公布的每日空气质量报告中,严重时也仅为"轻度污染",如同"轻度追尾"令人捉摸不透。官方和民间的感受一如既往地缺乏共鸣,环保NGO和不少市民自发拿起空气检测仪器,走上街头,开始自测PM2.5,通过网络发布民间信息。一场民间自救行动开始推而广之,坚毅中带点无奈。
PM2.5(Particulate Matter 2.5)
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尽管民间呼声甚高,但中国尚未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体系,通行的仍是PM10监测。
王海燕在一家出版社工作,2011年7月,她成了环保组织达尔文自然求知社检测中心的一名志愿者。
2011年上半年,达尔问开始招募志愿者,测试室内甲醛浓度。达尔文创办者之一冯永锋说,既然官方数据千呼万唤不出来,那么民间自测PM2.5总可以的。
2011年7月18日,王海燕带着检测器,上了公交车,从位于南三环的家到位于北京东三环附近的工作单位,又走进了十间办公室。
在办公室,同事们很好奇,有人想借仪器回家测,有人打算买一台自用,也有人毫不在意,在抽完一支烟后,滔滔不绝说:"污染是地球发展的必由之路,你们阻挡不了。"
她暗想,以后有一天她或许得对儿子说,孩子,戴好防毒面具再出门。
王海燕一天自测的结果发现,上午空气中的颗粒物普遍比下午少,有烟尘排放源的场所(如吸烟室、烤羊肉串摊)颗粒物明显增多,而空调公交车比非空公交车干净,地铁比马路上颗粒物少点但又比空调公交多。
刘昌峰也成了达尔问自测队伍中的一员。在这次自测行动中,除了达尔问工作人员,还有十几位普通市民。"我们的检测结果和美国大使馆公布的差不多,"达尔问工作人员王秋霞说,"空气污染指数远高于官方公布。"
除了民间组织,商界精英和意见领袖也加入到这场自测行动中。
2011年10月22日晚11点多,地产企业家潘石屹在微博上贴了张iPad截图,在东三环亮马桥附近的大使馆院内,细颗粒物(PM2.5)指数为439,评级为"有毒害"。潘惊呼一声:"妈呀!有毒害!"
两天内,这张截图转发近五千次。不少网友按图索骥,找到了苹果商店上一款名为"Beijing Air Quality"的软件。其数据来源正是美国大使馆。
手机插件还不过瘾,远大集团旗下的空气品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继说,能测试空气质量的"远大生命手机"有望下个月在全国上市。这种手机能监测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这种手机监测空气质量的功能还没得到相关计量部门的认证,但不影响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彭继说。
早在几年前,远大老总张跃就已开始自测所到城市的空气质量。他常年随身携带一个十斤重的小包,里面装着监测颗粒物、甲醛等污染物的五六种仪器,由此记录了不少世界各地的空气质量。能测空气质量的手机,正是张的突发奇想。
国庆长假,北京媒体人梁立(化名)开车从湖北襄樊返京,一千多公里的路上,能见度不到一公里。他一路始终开着雾灯、打着双闪,"感觉被闷在一个箱子里,却怎么都走不出来"。
在天津,市民也闻得到空气中呛人的味道。2011年10月21日,北京灰霾好转,广州又无可救药地迎来入秋后首场灰霾。
这场民间自测行动,不惟北京,全国不少地方的市民都在参与。
2009年叶泉山还是中山大学本科生时,主持一个摄像头监控天气的小项目。他和同学发现,在8公里外的大学城遥望广州电视塔"小蛮腰",大概有1/3到1/2的时间看不到。一般气象上认为,湿度90%以下,能见度10公里以下,就算是灰霾天气。
在试验之后,叶泉山开始关注PM2.5。
2010年起,他依据官方公开信息,制作了一个每日自动更新的网页,命名为:"今天我们的空气质量真的'优良'吗?"
PM10和PM2.5的关系,被叶泉山比作"大苹果和小苹果"。对于大多数内地城市而言,PM10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主要污染物。而许多研究表明,PM10和PM2.5空气浓度比例在0.5到0.8之间,因此只要通过空气污染指数反推PM10的浓度,再乘以比值,就可以得出PM2.5估计值。
叶的网站正是以此进行估算。我国现行空气质量标准中没有包括PM2.5,他希望通过公布经细颗粒物改正的空气污染指数估计,"让大家对身边的空气污染程度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