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指标迟迟未列入国家空气质量体系,民间掀起了热热闹闹的自测行动,如雨后春笋,大有"倒逼"官方发声的趋势。
整个十月,北京几乎面如土色。
一场突如其来的灰霾连绵不绝笼罩京城,没有官方预警,也没有事后解释。美国大使馆自测的空气质量PM2.5指数反复跳上200大关,达到美国国家环保局认定的"非常不健康"、"危险"级别。
尽管美国大使馆小心翼翼在官网解释:"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的",但是每个北京市民都能闻到空气中呛鼻的灰尘味,视野不远处笼罩在灰霾中的高楼如同海市蜃楼。
最近北京环保局公布的每日空气质量报告中,严重时也仅为"轻度污染",如同"轻度追尾"令人捉摸不透。官方和民间的感受一如既往地缺乏共鸣,环保NGO和不少市民自发拿起空气检测仪器,走上街头,开始自测PM2.5,通过网络发布民间信息。一场民间自救行动开始推而广之,坚毅中带点无奈。
PM2.5(Particulate Matter 2.5)
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尽管民间呼声甚高,但中国尚未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体系,通行的仍是PM10监测。
王海燕在一家出版社工作,2011年7月,她成了环保组织达尔文自然求知社检测中心的一名志愿者。
2011年上半年,达尔问开始招募志愿者,测试室内甲醛浓度。达尔文创办者之一冯永锋说,既然官方数据千呼万唤不出来,那么民间自测PM2.5总可以的。
2011年7月18日,王海燕带着检测器,上了公交车,从位于南三环的家到位于北京东三环附近的工作单位,又走进了十间办公室。
在办公室,同事们很好奇,有人想借仪器回家测,有人打算买一台自用,也有人毫不在意,在抽完一支烟后,滔滔不绝说:"污染是地球发展的必由之路,你们阻挡不了。"
她暗想,以后有一天她或许得对儿子说,孩子,戴好防毒面具再出门。
王海燕一天自测的结果发现,上午空气中的颗粒物普遍比下午少,有烟尘排放源的场所(如吸烟室、烤羊肉串摊)颗粒物明显增多,而空调公交车比非空公交车干净,地铁比马路上颗粒物少点但又比空调公交多。
刘昌峰也成了达尔问自测队伍中的一员。在这次自测行动中,除了达尔问工作人员,还有十几位普通市民。"我们的检测结果和美国大使馆公布的差不多,"达尔问工作人员王秋霞说,"空气污染指数远高于官方公布。"
除了民间组织,商界精英和意见领袖也加入到这场自测行动中。
2011年10月22日晚11点多,地产企业家潘石屹在微博上贴了张iPad截图,在东三环亮马桥附近的大使馆院内,细颗粒物(PM2.5)指数为439,评级为"有毒害"。潘惊呼一声:"妈呀!有毒害!"
两天内,这张截图转发近五千次。不少网友按图索骥,找到了苹果商店上一款名为"Beijing Air Quality"的软件。其数据来源正是美国大使馆。
手机插件还不过瘾,远大集团旗下的空气品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继说,能测试空气质量的"远大生命手机"有望下个月在全国上市。这种手机能监测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这种手机监测空气质量的功能还没得到相关计量部门的认证,但不影响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彭继说。
早在几年前,远大老总张跃就已开始自测所到城市的空气质量。他常年随身携带一个十斤重的小包,里面装着监测颗粒物、甲醛等污染物的五六种仪器,由此记录了不少世界各地的空气质量。能测空气质量的手机,正是张的突发奇想。
国庆长假,北京媒体人梁立(化名)开车从湖北襄樊返京,一千多公里的路上,能见度不到一公里。他一路始终开着雾灯、打着双闪,"感觉被闷在一个箱子里,却怎么都走不出来"。
在天津,市民也闻得到空气中呛人的味道。2011年10月21日,北京灰霾好转,广州又无可救药地迎来入秋后首场灰霾。
这场民间自测行动,不惟北京,全国不少地方的市民都在参与。
2009年叶泉山还是中山大学本科生时,主持一个摄像头监控天气的小项目。他和同学发现,在8公里外的大学城遥望广州电视塔"小蛮腰",大概有1/3到1/2的时间看不到。一般气象上认为,湿度90%以下,能见度10公里以下,就算是灰霾天气。
在试验之后,叶泉山开始关注PM2.5。
2010年起,他依据官方公开信息,制作了一个每日自动更新的网页,命名为:"今天我们的空气质量真的'优良'吗?"
PM10和PM2.5的关系,被叶泉山比作"大苹果和小苹果"。对于大多数内地城市而言,PM10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主要污染物。而许多研究表明,PM10和PM2.5空气浓度比例在0.5到0.8之间,因此只要通过空气污染指数反推PM10的浓度,再乘以比值,就可以得出PM2.5估计值。
叶的网站正是以此进行估算。我国现行空气质量标准中没有包括PM2.5,他希望通过公布经细颗粒物改正的空气污染指数估计,"让大家对身边的空气污染程度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环保部拟修改空气检测标准
2008年5月19日,工作人员在北川县擂鼓镇检测空气质量。加强水、大气监测运行保障工作,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资料图片
本报讯 8月底的环保部常务会议,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情况进行汇报。
根据今年年初征求公开意见的该标准修订版,将增加臭氧8小时监测值;PM2.5可吸入颗粒物尚未列入新标准,但开始作为各地指标的参考值。这是目前国内空气质量指标最具争议的两个指标。
据了解,修订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新标准最终有可能在年底出台。
我国在1982年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项目只有6项。1996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改名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项目扩大到了10项,此后,环保部又在2000年进行了局部修改,取消了氮氧化物指标,并放宽了二氧化氮和臭氧的标准。
此次修订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增设了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写道,以连续8小时最高浓度限值为主的臭氧的空气质量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臭氧环境空气质量发展的趋势,一小时的浓度限制已不能适应环境管理的需求。
此次修订将臭氧8小时的平均浓度限制二级标准设定为160微克/m3,该浓度限值在国际上虽然相对较宽,但基本上能够起到保护公共健康的作用。
根据《说明》,6到8小时暴露在臭氧浓度在120微克/m3以下存在健康危害。北京市2001年至2002年臭氧小时浓度在14.4-232微克/m3之间,平均为88.9微克/m3。
我国此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并非没有臭氧监测,但依据的是一小时的监测值,即一天中监测到的每小时最大臭氧浓度作为指标,但是,这个时间值无法反映长时间累积臭氧浓度给人体造成的慢性伤害。
"应该说,这是一个科学上的进步,更全面地考虑臭氧污染造成的效应。"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邵敏指出。他还表示,标准设立和信息公开是两回事。臭氧一小时监测值此前也列入了国家标准,但一直没有公开。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目前,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标准为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
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含有3个氧原子。虽然臭氧在平流层起到了保护人类与环境的重要作用,但若其在对流层浓度增加,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臭氧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影响,较高浓度的臭氧对植物也是有害的。
在此次修订标准中,首次列出了PM2.5,但是并非列入强制的统一标准,而是作为参考值供各地参考。
在我国当前很多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是主要污染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可吸入颗粒物叫PM10,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叫PM2.5。
"PM2.5更小,进入人体肺部的也就更多,"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说,因为颗粒物上会附带有毒物质,当进入人体的颗粒物更多时,对人体各方面造成的伤害也更多。
研究显示,2004年至2006年期间,当北大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约4公里以外的北大第三医院的心血管病急症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
是否有PM2.5监测值,是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WHO准则和其他很多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首要差别,也是目前我国环境空气指标中最具争议的一块。我国目前的监测,只有PM10的颗粒物。虽然有多个城市和科研机构在做PM2.5的监测,但因为没有国家标准,就无法进行考核和公开。
而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制定了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亚洲的日本、泰国和印度也制定了该标准。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一旦发布了PM2.5的标准,对各地政府环境考核和环保部门来说,将承担重得多的任务。
"北京环保局肯定会遵照国家标准来做,指标越多,压力肯定也越大。"杜少中说,"就像血压等人的健康指标一样,三项指标增加到四项了,合格的人也更少了,但要想健康,就应该锻炼身体,大气治理也是一样,改善空气质量,减排才是硬道理。"
据了解,北京市在空气治理上分了16个阶段,实施了200多项政策,是所有城市中政策实施最多的。北京市又从今年开始实施为期五年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但是,因为北京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复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等原因,大气治理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去年的"达标天"也仅占了78%,一级天数仅为14.5%。
环保部门专家表示,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我国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只是"时机不成熟"。对此,相关人士解释称,目前我国PM10的浓度水平还比较高,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而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果制定实施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
根据环保部的《说明》,虽然PM2.5污染较重,全国113个重点城市2008年的年均浓度远高于世卫组织的准则值,但如果制定实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此外,我国还缺少对PM2.5监测的基础,因此,从全国角度制定PM2.5的标准依然较早。
马军认为,"不能因为会大范围超标就不制定这个标准,标准的设置应该以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而定。不能因为达不到标准就不公开这个标准。"
马军说,PM2.5的监测就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可承受的,标准的设立涉及公众重要的环境知情权。"它可能会对数以亿计的人口造成潜在的很大的影响,这么严重的公众健康的影响,不能永远瞒着,应该告诉公众,我们存在这个问题,解释现在为什么达不到这个指标,五年解决不了的话,十年,二十年是否能解决。这是激发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最大的动力。"
不过,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则认为,"如果一个标准80%都会超标,那标准就没有意义了,设置标准要有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当然从健康角度而言,指标越低越好。"
本报讯 8月底的环保部常务会议,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情况进行汇报。
根据今年年初征求公开意见的该标准修订版,将增加臭氧8小时监测值;PM2.5可吸入颗粒物尚未列入新标准,但开始作为各地指标的参考值。这是目前国内空气质量指标最具争议的两个指标。
据了解,修订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新标准最终有可能在年底出台。
我国在1982年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项目只有6项。1996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改名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项目扩大到了10项,此后,环保部又在2000年进行了局部修改,取消了氮氧化物指标,并放宽了二氧化氮和臭氧的标准。
此次修订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增设了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写道,以连续8小时最高浓度限值为主的臭氧的空气质量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臭氧环境空气质量发展的趋势,一小时的浓度限制已不能适应环境管理的需求。
此次修订将臭氧8小时的平均浓度限制二级标准设定为160微克/m3,该浓度限值在国际上虽然相对较宽,但基本上能够起到保护公共健康的作用。
根据《说明》,6到8小时暴露在臭氧浓度在120微克/m3以下存在健康危害。北京市2001年至2002年臭氧小时浓度在14.4-232微克/m3之间,平均为88.9微克/m3。
我国此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并非没有臭氧监测,但依据的是一小时的监测值,即一天中监测到的每小时最大臭氧浓度作为指标,但是,这个时间值无法反映长时间累积臭氧浓度给人体造成的慢性伤害。
"应该说,这是一个科学上的进步,更全面地考虑臭氧污染造成的效应。"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邵敏指出。他还表示,标准设立和信息公开是两回事。臭氧一小时监测值此前也列入了国家标准,但一直没有公开。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目前,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标准为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
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含有3个氧原子。虽然臭氧在平流层起到了保护人类与环境的重要作用,但若其在对流层浓度增加,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臭氧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影响,较高浓度的臭氧对植物也是有害的。
在此次修订标准中,首次列出了PM2.5,但是并非列入强制的统一标准,而是作为参考值供各地参考。
在我国当前很多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是主要污染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可吸入颗粒物叫PM10,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叫PM2.5。
"PM2.5更小,进入人体肺部的也就更多,"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说,因为颗粒物上会附带有毒物质,当进入人体的颗粒物更多时,对人体各方面造成的伤害也更多。
研究显示,2004年至2006年期间,当北大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约4公里以外的北大第三医院的心血管病急症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
是否有PM2.5监测值,是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WHO准则和其他很多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首要差别,也是目前我国环境空气指标中最具争议的一块。我国目前的监测,只有PM10的颗粒物。虽然有多个城市和科研机构在做PM2.5的监测,但因为没有国家标准,就无法进行考核和公开。
而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制定了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亚洲的日本、泰国和印度也制定了该标准。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一旦发布了PM2.5的标准,对各地政府环境考核和环保部门来说,将承担重得多的任务。
"北京环保局肯定会遵照国家标准来做,指标越多,压力肯定也越大。"杜少中说,"就像血压等人的健康指标一样,三项指标增加到四项了,合格的人也更少了,但要想健康,就应该锻炼身体,大气治理也是一样,改善空气质量,减排才是硬道理。"
据了解,北京市在空气治理上分了16个阶段,实施了200多项政策,是所有城市中政策实施最多的。北京市又从今年开始实施为期五年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但是,因为北京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复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等原因,大气治理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去年的"达标天"也仅占了78%,一级天数仅为14.5%。
环保部门专家表示,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我国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只是"时机不成熟"。对此,相关人士解释称,目前我国PM10的浓度水平还比较高,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而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果制定实施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
根据环保部的《说明》,虽然PM2.5污染较重,全国113个重点城市2008年的年均浓度远高于世卫组织的准则值,但如果制定实施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此外,我国还缺少对PM2.5监测的基础,因此,从全国角度制定PM2.5的标准依然较早。
马军认为,"不能因为会大范围超标就不制定这个标准,标准的设置应该以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而定。不能因为达不到标准就不公开这个标准。"
马军说,PM2.5的监测就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可承受的,标准的设立涉及公众重要的环境知情权。"它可能会对数以亿计的人口造成潜在的很大的影响,这么严重的公众健康的影响,不能永远瞒着,应该告诉公众,我们存在这个问题,解释现在为什么达不到这个指标,五年解决不了的话,十年,二十年是否能解决。这是激发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最大的动力。"
不过,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则认为,"如果一个标准80%都会超标,那标准就没有意义了,设置标准要有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当然从健康角度而言,指标越低越好。"
专家称现有标准PM10难反映城市空气质量
东方网11月2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从昨天起,一批新的环保法规、标准开始实施,其中包括《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这是国家首次对细颗粒物PM2.5的测定进行规范。
此次新国标发布实施,正值北京等地区大雾频发,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考核体系的呼声渐高。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复旦大学的专家均认为,PM2.5测定标准的确立为今后将其纳入常规监测指标做了准备,但要真正实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根据新标准,"飘尘"的说法被改为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指的是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则被称为PM2.5。新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的重量法。
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介绍,这是国家首次对细颗粒物PM2.5的测定进行规范,为接下来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做准备。"这次公布的PM2.5测定方法,指的是实验室中的手工测定法。这为今后自动监测站的测定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标杆作用。"
此次新国标实施,正值北京等地区大雾频发。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公报显示,上月北京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为19日,其余12天为轻度污染。然而一些北京市民却发现,美国驻华大使馆对京城个别区域空气质量的评定经常徘徊在四级"非常有害健康"和五级"有毒害"之间,与北京环保局的"轻度污染"相距甚远。尽管使馆明确表示"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的",但还是引发公众对于空气质量标准的讨论。
"美国大使馆与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结果不同,主要是因为监测指标不一样。我们采用的是PM10,美国采用的是PM2.5。"伏晴艳说。
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表示,北京的雾霾天主要是因为细颗粒物PM2.5大量存在,引起"雾"的产生。一般来说,人为污染,比如本地工厂排放等产生的污染物以细颗粒物为主。而外地沙尘输送所带来的污染物则以粗颗粒物居多。"不仅是北京,中国不少城市目前空气污染最大的问题就是PM2.5浓度较高。"
今年3月,环保部曾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二次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参照本标准要求,增加空气污染物评价项目,如PM2.5等"。
伏晴艳表示,这是鼓励地方上增加空气污染评价项目,并非强制规定。作为灰霾监测试点城市,上海已有一些区域正在尝试PM2.5的监测。"不过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她说,"目前国家对于PM..5还没有给出评价方案,我们测出数据也没有一个评价标准。另外,不同仪器测出来的数据有所不同,还在试用。"
庄国顺表示,国家一直在推进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但要真正实行,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作者:韩小妮
此次新国标发布实施,正值北京等地区大雾频发,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考核体系的呼声渐高。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复旦大学的专家均认为,PM2.5测定标准的确立为今后将其纳入常规监测指标做了准备,但要真正实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根据新标准,"飘尘"的说法被改为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指的是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则被称为PM2.5。新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的重量法。
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介绍,这是国家首次对细颗粒物PM2.5的测定进行规范,为接下来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做准备。"这次公布的PM2.5测定方法,指的是实验室中的手工测定法。这为今后自动监测站的测定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标杆作用。"
此次新国标实施,正值北京等地区大雾频发。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公报显示,上月北京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为19日,其余12天为轻度污染。然而一些北京市民却发现,美国驻华大使馆对京城个别区域空气质量的评定经常徘徊在四级"非常有害健康"和五级"有毒害"之间,与北京环保局的"轻度污染"相距甚远。尽管使馆明确表示"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的",但还是引发公众对于空气质量标准的讨论。
"美国大使馆与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结果不同,主要是因为监测指标不一样。我们采用的是PM10,美国采用的是PM2.5。"伏晴艳说。
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表示,北京的雾霾天主要是因为细颗粒物PM2.5大量存在,引起"雾"的产生。一般来说,人为污染,比如本地工厂排放等产生的污染物以细颗粒物为主。而外地沙尘输送所带来的污染物则以粗颗粒物居多。"不仅是北京,中国不少城市目前空气污染最大的问题就是PM2.5浓度较高。"
今年3月,环保部曾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二次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参照本标准要求,增加空气污染物评价项目,如PM2.5等"。
伏晴艳表示,这是鼓励地方上增加空气污染评价项目,并非强制规定。作为灰霾监测试点城市,上海已有一些区域正在尝试PM2.5的监测。"不过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她说,"目前国家对于PM..5还没有给出评价方案,我们测出数据也没有一个评价标准。另外,不同仪器测出来的数据有所不同,还在试用。"
庄国顺表示,国家一直在推进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但要真正实行,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作者:韩小妮
环保部拟将入肺微粒纳入空气评价指标
本报讯 昨天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以下简称《测定》)开始实施。《测定》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近期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
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此尺寸的颗粒可以被吸入并富集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但PM2.5对人体健康威胁更大,极易富集于肺部深处,因此又被称作入肺颗粒物。与较粗大的颗粒物相比,富含更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能在大气中停留更长时间,输送距离也更远,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更大,是导致黑肺和灰霾天的主要凶手。
目前,日、美、印、欧盟等都已陆续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在我国1996年版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10被列入控制标准,但未将PM2.5列入。
《测定》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时规定了PM10和PM2.5的测定方法。但由于此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限制,因此这个测定方法测出来的数据只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将尽快修改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不久前,环保部污染控制司司长赵华林对媒体说。据悉,环保部最近将要求环保模范城市率先开展对PM2.5的监测。
10月30日开始,北京连续三天陷入大雾的包围之中,市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却只是"轻度污染"。而在微博上,网友们贴出美国大使馆公布的不断破300的空气污染指数。
双方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我国未纳入PM2.5监测。据了解,城市的PM2.5主要来自燃煤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PM2.5占到了整个空气悬浮颗粒物重量的大半。
环保部门专家表示,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我国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只是"时机不成熟"。对此,相关人士解释称,目前我国PM10的浓度水平还比较高,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而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果制定实施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
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自发地开展PM2.5监测。资料显示,北京在2000年之后设有40多个PM2.5常规监测点,只是从未对外发布其监测结果。
与官方的不积极相比,民间环保人士对PM2.5的监测则跃跃欲试。
两天内,这张截图转发近五千次,网友也因此获得了更便捷的获知美国大使馆空气质量数据的途径。
这些信息也有局限性。美国大使馆小心翼翼地在官网解释: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
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此尺寸的颗粒可以被吸入并富集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但PM2.5对人体健康威胁更大,极易富集于肺部深处,因此又被称作入肺颗粒物。与较粗大的颗粒物相比,富含更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能在大气中停留更长时间,输送距离也更远,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更大,是导致黑肺和灰霾天的主要凶手。
目前,日、美、印、欧盟等都已陆续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在我国1996年版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10被列入控制标准,但未将PM2.5列入。
《测定》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时规定了PM10和PM2.5的测定方法。但由于此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限制,因此这个测定方法测出来的数据只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将尽快修改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不久前,环保部污染控制司司长赵华林对媒体说。据悉,环保部最近将要求环保模范城市率先开展对PM2.5的监测。
10月30日开始,北京连续三天陷入大雾的包围之中,市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却只是"轻度污染"。而在微博上,网友们贴出美国大使馆公布的不断破300的空气污染指数。
双方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我国未纳入PM2.5监测。据了解,城市的PM2.5主要来自燃煤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PM2.5占到了整个空气悬浮颗粒物重量的大半。
环保部门专家表示,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我国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只是"时机不成熟"。对此,相关人士解释称,目前我国PM10的浓度水平还比较高,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而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果制定实施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
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自发地开展PM2.5监测。资料显示,北京在2000年之后设有40多个PM2.5常规监测点,只是从未对外发布其监测结果。
与官方的不积极相比,民间环保人士对PM2.5的监测则跃跃欲试。
两天内,这张截图转发近五千次,网友也因此获得了更便捷的获知美国大使馆空气质量数据的途径。
这些信息也有局限性。美国大使馆小心翼翼地在官网解释: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
河南豫北监狱1名重刑犯越狱(图)
东方网10月27日消息:河南省豫北监狱25日凌晨发生一起越狱事件。该省警方知情人士昨日对早报记者称,截至昨日中午,脱逃的罪犯尚未被抓获。
昨日,早报记者在豫北监狱附近的吕村村委会看到了河南省新乡市公安局对外张贴的协查通报,通报称:罪犯董云海,汉族,1988年2月16日出生,初中文化,家住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翟曲村。而河南警方知情人士称,23岁的董云海因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14年,截至25日,他在豫北监狱服刑已有5年。不过,董云海为什么要逃脱,又是如何突破层层防御成功脱逃的,外界尚不知晓。
25日至26日,早报记者多次前往豫北监狱进行采访,均被拒绝。但25日20时,监狱一名值班保安曾对早报记者表示,监狱的领导们"正在开会研究事件"。昨日,河南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办公室处长王广星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刚出差回来,不知情。"而25日晚,河南省司法厅厅长王文海也称"没听说,不知道"。此外,河南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的其他多名负责人的手机也一直无人接听。
25日,罪犯逃脱后,监狱方曾组织警力在新乡出城干道设卡盘查,此后,便没了声音。当天,多名网友发帖称目击了警察在监狱附近盘查车辆。
一名目击者告诉早报记者,他25日在从外地开车回新乡的路上偶遇了盘查车辆的警察,"早上8点左右,新乡豫北监狱周围的路口有两个武警和两个狱警拿着警棍在查车,主要查从新乡往外的车辆",另一目击者表示,"中午12点时,武警还没走,听说有人越狱了,监狱周围,田边、路口都有武警放哨"。
网友"委波的微博"在25日17时56分发出微博称:"刚从新乡市回来,早上去新乡市时发现所有路口盘查出租车。经过与交警交流得知,今天新乡市豫北监狱有犯人越狱。名字记不清楚了。"
监狱附近的吕村村民称,他们早在25日上午就听说了豫北监狱罪犯越狱逃脱一事,但不知详情。
据警方协查通报描述,逃犯身高170厘米左右,体态中等,倒大脸,足长26厘米,右手背纹有"龙"形图案,蓝色,左大臂外侧纹有"莫文字对",左肋外有一约1×1厘米左右的黑色胎记。
据河南媒体报道,豫北监狱始建于1954年,2005年,2000多名在押犯随着监狱整体搬迁至新乡市市郊,从一座低度戒备型监狱转型为高度戒备型监狱。迁建后的监狱是该省"功能设施最为健全的监狱",收押罪犯也由10年以下轻刑犯改为重刑犯。监狱占地210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可容纳3000名在押犯。
2010年7月15日,豫北监狱曾召开庆祝大会,庆祝该狱建狱史上最长安全期——持续15年监管安全纪念日。
/enpcontent
昨日,早报记者在豫北监狱附近的吕村村委会看到了河南省新乡市公安局对外张贴的协查通报,通报称:罪犯董云海,汉族,1988年2月16日出生,初中文化,家住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翟曲村。而河南警方知情人士称,23岁的董云海因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14年,截至25日,他在豫北监狱服刑已有5年。不过,董云海为什么要逃脱,又是如何突破层层防御成功脱逃的,外界尚不知晓。
25日至26日,早报记者多次前往豫北监狱进行采访,均被拒绝。但25日20时,监狱一名值班保安曾对早报记者表示,监狱的领导们"正在开会研究事件"。昨日,河南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办公室处长王广星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刚出差回来,不知情。"而25日晚,河南省司法厅厅长王文海也称"没听说,不知道"。此外,河南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的其他多名负责人的手机也一直无人接听。
25日,罪犯逃脱后,监狱方曾组织警力在新乡出城干道设卡盘查,此后,便没了声音。当天,多名网友发帖称目击了警察在监狱附近盘查车辆。
一名目击者告诉早报记者,他25日在从外地开车回新乡的路上偶遇了盘查车辆的警察,"早上8点左右,新乡豫北监狱周围的路口有两个武警和两个狱警拿着警棍在查车,主要查从新乡往外的车辆",另一目击者表示,"中午12点时,武警还没走,听说有人越狱了,监狱周围,田边、路口都有武警放哨"。
网友"委波的微博"在25日17时56分发出微博称:"刚从新乡市回来,早上去新乡市时发现所有路口盘查出租车。经过与交警交流得知,今天新乡市豫北监狱有犯人越狱。名字记不清楚了。"
监狱附近的吕村村民称,他们早在25日上午就听说了豫北监狱罪犯越狱逃脱一事,但不知详情。
据警方协查通报描述,逃犯身高170厘米左右,体态中等,倒大脸,足长26厘米,右手背纹有"龙"形图案,蓝色,左大臂外侧纹有"莫文字对",左肋外有一约1×1厘米左右的黑色胎记。
据河南媒体报道,豫北监狱始建于1954年,2005年,2000多名在押犯随着监狱整体搬迁至新乡市市郊,从一座低度戒备型监狱转型为高度戒备型监狱。迁建后的监狱是该省"功能设施最为健全的监狱",收押罪犯也由10年以下轻刑犯改为重刑犯。监狱占地210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可容纳3000名在押犯。
2010年7月15日,豫北监狱曾召开庆祝大会,庆祝该狱建狱史上最长安全期——持续15年监管安全纪念日。
/enpcontent
订阅:
博文 (Atom)